機制砂市場發展前景
2019-07-13
據估算,2018年我國建設用骨料總量約為130億噸,2019年繼續持續供不應求的局面,今年機制砂行業規模化發展已成定局。目前,很多國企和商業巨頭轉型發展,競相爭奪機制砂市場。
據中國砂石協會不完全統計,我國砂石用量從1981年的不足5億噸發展到2013年的120多億噸,年產銷量增長了20多倍。砂石產業2013年產值超過3000億元,帶動的運輸業產值2000多億元,位居全國第二大建材行業。“按照國家基礎建設中長期的發展規劃,預計砂石的用量仍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中國砂石協會會長胡幼奕認為,雖然機制砂產量增長快,但產能缺口還會存在一段時間。從長期來看中砂價格呈現穩步上漲的趨勢,結合城鎮化的利好消息以及環境保護的訴求,預計未來中砂價格將持續增長。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國內砂石骨料行業的潤率高達70%左右,甚至有企業砂石骨料利潤超過100%,這也是近兩年國內各大水泥集團加大力度進軍砂石骨料行業的主要原因。
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方興未艾,建筑材料的消耗巨大。占混凝土質量85%以上的砂、石是混凝土的骨架,是消耗自然資源最大的材料,但是經過幾十年的開采,一些地區有限的天然砂石資源已經用盡,價格不斷上漲,影響了工程建設的進展。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很多地區都出現了亂采亂挖天然砂石的情況,在現有的江河開采,改變河道走向、水流、影響河堤安全、破壞魚類生存環境、影響防洪、污染水質、影響景觀。出于對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國家和各地方政府出臺相關法規和政策嚴格限制或禁止開采天然砂石,進一步減少了天然砂石的來源。
近二十多年以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對原有建筑物的拆除、改造工程日益倍增。大量的建筑廢棄物堆積在城市郊區的公路、河道、溝壑附近,占用了大片土地,帶來了非常嚴重的二次污染。廢棄混凝土的再生利用已成為亟需解決的課題,將廢棄混凝土破碎作為再生骨料既能解決天然骨料資源緊缺的問題,保護骨料產地的生態環境,又能解決城市廢棄物堆放、占地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實現混凝土生產過程中的物質循環利用,以保證建筑業長久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的很多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多樣,但由于經濟實力、技術條件、產業基礎、市場需求及資源狀況等多種因素制約,在開發過程中,不合理的開采和“三廢”排放,加劇了地質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和水質污染等。約20%~80%的尾礦沒有合理利用,已約有上百億噸的尾礦大量堆積,特別是小型礦山,尾礦隨意堆放,占用土地,污染環境,埋下隱患,造成重大事故。但如果經過適當地分選和加工,不少尾礦就可以制成人工砂石。既解決了環境污染等問題,又提高了自然資源利用率,形成綜合效益,完全符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國策。